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纪检监察报》| 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王彤
来源: | 作者: 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 | 时间:2022-01-06 | 200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2年1月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主管《中国纪检监察报》第八版“观点”版面“前沿访谈”栏目刊发王彤主任专访文章——《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现将全文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1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大计进行了定调。展望2022年,我们有信心有底气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更好地理解、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保中国经济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彤。



记者:过去的一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那么,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王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国新一年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指明了方向。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在政策内涵、施策手段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变化。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一表述非常清晰、精准。需求收缩包括了内需和外需。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全球经济整体复苏,但基础并不稳固,波动性大、脆弱性高、结构性失衡等特征凸显。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逐渐回落至常态,供应链瓶颈加剧通胀压力,全球滞胀风险加大。从内部消费看,2022年制约消费的收入、疫情、避险倾向等因素将取得一定程度的好转,新冠疫情对消费的影响逐渐长尾化,但大幅度的改善依旧难以实现,消费复苏依旧乏力。

供给冲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宗商品涨价,在供给受阻加之货币溢出效应的双重作用下,生产成本上升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二是在疫情影响下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冲击,产业供应效率还没有恢复。供给冲击最终的影响,就是通胀压力增加。

预期转弱是一个严峻的客观环境变化。在金融视角里,信心比黄金还珍贵。预期和现实会相互影响,预期越悲观,消费和投资也越谨慎。这就需要我们做好预期管理。

总体来说,中央对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已经确定,就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定宏观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努力实现今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

记者:围绕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怎么理解稳字当头?


王彤:稳字当头,一是要抗冲击,二是要防风险,三是要保平衡。冲击主要来自于外部,新冠疫情的变化、潜在的全球金融危机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经济内部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庞大、企业债务违约等。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要保持稳定发展,就必须兼顾多方面目标,比如在宏观调控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之间,在环境约束与经济运行之间,在全局统筹与局部实际情况之间,都要找到平衡点、把握好尺度,要以系统思维把多方面、多层次的政策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把保障稳定可持续发展作为施政第一要务。

从宏观层面,核心是稳增长。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前进道路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应对复杂挑战的有效手段。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调整、新冠疫情冲击、“双碳”目标约束的复杂国情背景下,如果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速,一切发展都会失去基础,任何转型计划都会落空。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超前开展基建投资,以基建托底经济,质和量齐重。

从微观层面,稳就业是第一要务。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经济下行压力,首当其冲影响就业。会议从宏观层面提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从微观层面提出,“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因此,保经济增长、保市场主体是关键,尤其要精准施策,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在现有减税降费政策延期的基础上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小微企业减负纾困,增加中小微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

关键点则是稳预期。会议确立“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总基调,是从根本大局出发稳定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合理的预期是人们依据对未来情况的估计或预判进行行为选择,而人们的行为选择往往决定了经济社会的绩效。稳预期,我们才能稳节奏,稳步伐,才能进行主动选择和积极调适,实现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七大政策组合,从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有机结合,强化政策协同发力,从经济运行层面稳定发展预期,引导市场正确有效投资。同时,稳预期,还需要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减少极端化、非理性的观念影响,消除市场的种种疑虑。会议从五个方面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领域,进一步理顺各方在这些领域存在的认知偏差,从思想认识层面形成长期、合理、稳定的预期,激发市场主体的长期投资热情。

记者:“稳”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突出的关键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如何理解“稳中求进”?


王彤:稳是操作手段,是应对方法,创新、突破、发展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稳”是为了求“进”,“进”了就能更“稳”,“稳”是“进”的现实基础,“进”是“稳”的长期保障。“稳中求进”的要求,在各个方面都有不同侧重的表现。

第一,科技创新要“进”。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核心内生动力。尤其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大背景下,更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开新路、解难题、破危局。我国实施科技强国战略以来,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在《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第12位,并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商业成熟度等多维度排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仍然存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体制问题突出、科技应用水平不平衡等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这将进一步激活科技体制,产出更多基础研究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深化改革要“进”。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进一步理顺经济结构、疏通制度堵点、优化营商环境,从而激发经济主体活力、保障经济发展速度、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第三,精准施策要“进”。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特色。比如,在财政政策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在市场非常关注的房地产领域,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在改革开放政策方面,要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指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等等。强调精准施策,既是党和政府提升现代化科学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也将对地方具体政策实施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带来重要影响。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领导经济工作必须有系统思维、科学谋划,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对此,该如何理解?


王彤: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具有非常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厘清了此前的种种模糊认知,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稳定信号,从而统一了思想和认识,进一步纠正认识偏差和执行偏差,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基础性意义。

会议还突出强调了系统思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都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加强统筹协调,既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也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各项工作、各类要素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坚持系统思考,科学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举措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把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将改革事业顺利推向前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政策为关键词,针对七个方面的政策提出了具体要求,涵盖了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从实际上运用系统观念加强了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形成了政策合力,体现了中国宏观经济治理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而且,以“结构政策”代替了以往“产业政策”的提法,表明将更加重视从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全局性系统思维出发,通过影响框架条件来引导和改变经济主体的决策,减少了对具体经济结构的直接干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也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脉相承。

会议特别提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慎重决策、慎重用权。事业行不行,首先看队伍;队伍强不强,关键在干部。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总的来说,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有了充分预估和研判,对2022年经济工作进行了明确精准的部署安排,创新频出、亮点纷呈,大幅提振了市场信心


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社调中心,中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