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纪检监察报》| 王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来源: | 作者: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 | 时间:2023-02-16 | 1287 次浏览 |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首先要深刻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就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好高水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方能内实根基、外抗冲击,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建设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

我国要建设的创新引领、协同发展、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主要生产要素协同发力、适应并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产业深度融合重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高度开放共享。通过建设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区域和产业的全面关联畅通,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供给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增强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自主性、柔韧性、抗风险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畅通和循环。

要以实体经济为主体,制造业为中心。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实体经济意义更为巨大。以制造业为中心、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也是稳定人民就业的牢固基础,更是我国经济安全的根本基石。特别是制造业,是一切科技进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要实现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协同发力。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要素,是优化现代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力量;金融是经济体系的构成要素,现代金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动因和决定要素,也是我国重要的比较优势所在。构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发展,通过要素协同产生新的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适应并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孕育新的重大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及其与生物、能源和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及群体突破,促使产业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引发现有产业体系的深刻变革。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提升我国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通过推动对前沿科技的深入探索和交叉融合创新,特别是加快对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促进未来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要实现产业深度融合重构。在现代技术创新推动下,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演进的重要趋势,也构成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第一,加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原材料产业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消费品制造业融合,推进物流服务与生产制造的无缝对接。第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积极培育融合平台型企业,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围绕用户场景建设业务信息平台、交互研发设计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工业云平台等,形成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圈。第三,鼓励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重点发展规模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升级、实现融合发展。


要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尽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产业规划、设计、制造、建设、运营、维护等各环节,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开发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供应链流程,降低供应链能源消耗总量;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物流及绿色建筑发展。进而打造绿色低碳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持。


要建设高度开放共享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以参与国际分工和资源禀赋格局为基础前提。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全球产业技术革命下的创新扩散效应和要素重新配置效应,另一方面要面对全球经济体争夺创新制高点和核心要素的激烈竞争。以开放性、网络性和独特性面对分工、创新和竞争的全球化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前提。


建设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经济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我国拥有超大市场资源优势,商品市场规模优势明显,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202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健全高标准统一市场制度规则和设施以优化资源配置。高标准的统一市场制度规则和高质量的市场基础设施,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重塑竞争新优势的根本支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全局性制度安排。要强化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进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公平规范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打造高标准商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全国范围内的数字化物流系统和交易平台,促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统一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要打破行业垄断以及地方保护,完善产权制度和公平竞争机制,破除各种妨碍商品、要素市场化配置以及跨区域流动的体制机制,畅通地区、城乡之间的商品及要素循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的制度性开放市场,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国内市场环境,提高国内循环效率,吸引和留住更多国内外优质要素资源。


以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首先,要处理好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市场主体可以公平公正地获得各种市场资源,允许人才、资金、土地、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市场发展更加包容、平等、开放,激发微观市场主体竞争活力,为保持微观主体活力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统一,落实内贸市场和外贸市场的“三同”标准,降低贸易成本、废除贸易壁垒、推进地区贸易合作,禁止形成地区的小循环闭循环,努力形成国内的大循环。


促进政府治理转型,强化法治和监管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推动政府治理向服务型转变,找准市场功能与政府职能定位的最佳结合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离不开政府提供的相关制度供给和公共服务,要推动政府由直接干预、管制经济活动转变为重点强化市场监管,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行为,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要从根本上完善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彻底打破市场分割和不正当竞争局面,真正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职能有效发挥结合起来,强化地方政府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生动力。


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以提升市场需求满足能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首先要做到牢牢抓住持续扩大内需这个关键基点。消费既是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首先,提高社会成员在初次分配中获取收入的能力。重点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农地流转制度,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拓宽劳动致富途径,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通过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结构。其次,要以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加速社会人力资本积累,并通过公共服务消费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等手段,加大对高收入、不合理收入的调节力度。最后,鼓励社会优势力量“分利于民”,营造全社会相互帮扶的良好氛围,引导各类组织和社会成员通过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三次分配。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国内市场购买力,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相关

作者:王彤,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链接见“阅读原文”

图片文章配图来源于我图网,已取得商用授权,图文无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学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社调中心,中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