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走进四川农村集体经济“领头羊”,探究——战旗的村庄经营之道
来源: | 作者: | 时间:2021-01-26 | 1722 次浏览 | 分享到:

   跨越2200余公里,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区委副书记孙广通一行终于抵达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明天一早,他们将在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开启为期6天的专题学习,而在去年,像这样的全国各地党政领导团队,有超过6万人到战旗村培训学习。

   从七十年代的小砖窑起步,到如今年收入超500万、集体资产近亿,跃身成为四川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战旗村究竟有怎样的经验?记者带你走进战旗,一探究竟。

   抱团取暖还是单打独斗?

   提及战旗村,听到最多的回答是:“总书记来过的村”“四川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件件殊荣,都与其背后强大的集体经济分不开。然而回顾战旗的发展历程,是抱团取暖还是单打独斗?战旗人经历了几十年的来回摸索。

   透过历史的尘埃,可以窥见战旗村村民从统到分再回到统的思想变化——

   人民公社时期,各村小组土地资源禀赋参差不齐,村民收入高低不一,“一把算盘统一核算”机制在村推行,村两委借助村办企业补贴拉平各村民小组工分差距,在那时,统的思想就深入人心;

   1982年,战旗村顺应家庭联产、包干到户的历史潮流,村办企业逐步走上股份合作制道路,分的思想占了上风;

   2000年后,城乡差距拉大,村子的年轻人都走了,如何遏制衰败势头,村两委逐渐意识到,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统的讨论多了起来。

   2003年,时任战旗村党支部书记的李世立,带着村干部到华西村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就是土地必须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解决吃饭问题,土地效益有瓶颈。”李世立回忆道。回村后村两委开始探索推行土地整理集中,一切并不顺利,只有20%的村民愿意流转土地集中经营。

   一次契机,让村干部找到了破解村民保守思想的钥匙。2006年,“高校+支部+农户”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启动,360名大学生入驻战旗,与村民同吃同住。当郫都区委宣传部干部询问村两委是否需要经费时,村干部果断拒绝。“大学生是有知识的人,能把城里人的思想带进来,请都请不来的,我们集体自己出资金。”村主任杨勇说。

   战旗人谋发展的劲头引起了上级注意。2006年,四川被列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省份,干劲十足的战旗村拔得头筹,成功争取到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在村落地。

   通过“农地集中”“拆院并院”,440.8亩地整理集中起来,215亩地用来新修社区,225.8亩用于置换资金,挂钩到城市使用208亩建设用地,实现土地收益1.3亿元,不仅归还了融资公司的本息,水、电、气、路、网、污水处理、幼儿园、超市、文体设施等13个配套设施也得以完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资源如何变资产?

   初尝甜头不久,一个大胆的想法提出——发展观光农业,杨勇回忆道:“那时候很多人搞不懂什么是农业观光,当时也没有乡村旅游的概念,说起旅游还停留在都江堰那种景区上。”想法提出后,一些村民认为在既无地理优势又无资源禀赋的农业村搞旅游,实属是头脑发热。

   “农业村走旅游路,只有来无中生有,当时想的是以景观环境吸引人,首先就考虑了花卉。”杨勇说。2010年,利用增减挂钩剩下的用地指标与一家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出第五季妈妈农庄,几百亩薰衣草连片盛放,“成都小普罗旺斯”的名声不胫而走。

   从妈妈农庄的试水成功,到乡村十八坊的热闹开市、乡村振兴学院的名声大噪,再到一里小吃街的创新打造......近十年资源变资产的探索,战旗村也摸出了门道,相继走出五条盘活资源的路子。

   土地租赁最保险。从最早期的妈妈农庄到2018年的满江红豆瓣博物馆,既免去承担投资风险,又引入社会资本进村搞开发,一举两得。

   土地挂牌入市抢先机。2015年。郫都区被确定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县,战旗村将13.4亩集体用地以700多万价格成交,敲响四川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2020年7月,战旗村又以高价卖出2.83亩土地,落地乡村影剧院建设项目。村集体又将卖地的资金又回借给乡村影剧院,一年有十多万的利息进账。

   土地作价入股收入可持续。随着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交流,村两委也迈出步子,以出地作价入股,年底双方按股分红。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就是这一模式的成果,此外,由村集体和天府旅游平台公司配套振兴学院搭建的乡村酒店也正在打造中。

   村集体自主开发有突破。从构思设计到招商运营再到完工开街,全由村集体负责,2018年开市的乡村十八坊是村集体交出的第一份答卷。酿酒、榨油、豆瓣、布鞋等战旗传统手工艺重归市场,“十八般武艺”的文旅综合体一度成为郫都网红打卡地。去年,村集体又将村民闲置的猪圈、柴房、鸡鸭舍、烂水沟等区域利用改造,让“后房”变“前脸”,打造出一个新消费场景,吸引四川各地美食汇聚入驻。

   村民+集体+资本三方合作求共赢。吕家院子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村集体利用资源较好的农家林盘,吸引社会资本在林盘内注入火锅、烧烤、民宿等休闲旅游业态。以为代表的成都林盘经济被盘活起来,村民收租金,村集体收取营业额的3%作为管理服务费,真正实现三方共赢。

   参与方式的不断深入,战旗村的主动性一步步加强,从蹑手蹑脚的“门外汉”到习得真籍的“尖子生”,从单纯租赁到合作联营再到全盘一肩挑,村集体不断成熟自信起来。

    壮了集体富了村民

   2019年,战旗村集体资产达9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6万元,较去年同比增加了10%,集体经济壮大的同时,村民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

   杨勇告诉记者,集体经济的发展,首先解决了村民的就业大问题。“村里的讲解队就是其中的就业典型。去年仅靠讲解队的十四张嘴就创造了近180万的收入,不仅解决了14个人的就业难题,还给村集体创造一笔不菲的收入。”杨勇说。目前,在村集体企业务工以及发展个体商业服务的村民就有700多人,而且还辐射带动周边近200人在村就业。

   2018年,做了25年歌手的王辉回到战旗,当起了辣椒坊的老板。“乡村振兴,我的家乡走在了前列,村支书一来找我,我立马决定回来了,不仅能借‘政策东风’发展事业,更重要是离家近,可以照顾家人。”人来人往中,王辉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月营业收入已超过3万元。

   战旗村的蝶变,也引来外乡人来安家就业。67岁的刘彦是战旗村的新村民。2017年,她和老伴两人从吉林长春来到战旗安家,并在村里开起了东北水饺馆,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针对村民的各种福利待遇也更上一层楼。“去年仅给全村村民购买医保的基础部分,就花了50多万,这已经成为我们村的传统。”杨勇讲到。同时年满60岁、80岁、100岁的村民还能分别享受50元/月、100元/月、300元/月的养老福利。

   集体经济越来越富,村民日子越过越美,提及下一步发展,杨勇表示,随着金星社区的并入,目前村子正在重新统一规划,准备在金星复制战旗的经验;此外,村里还有很多设想:给战旗乡村振兴学院设立连锁院校、将战旗集体经济建设理念向外输出、将战旗品牌打出名号......

(信息来源:中国农网)